穿越維多利亞時代的絕美大眾經典文學作──《Fingersmith》原作+電視版有感(下)



接著我們繼續談談電視版。電視版播出長度僅有三小時(於BBC播映時分成三集,發行DVD時變成兩集並保留三集版一些未出現的片段),真正說起來,的確難以與原著詳細的故事鋪陳相比,但要在短短三小時內演完一個多年鋪陳的故事實在有些太強求,且畢竟電視版拍出了自己獨立的特色出來,加上兩位女主一的發揮得宜,直至今日仍讓人記憶猶新,光是這點就很不容易了。

(下面沒有大破,但有小雷)
雖然電視版影像與劇情發揮的程度有限,然有幾個地方的呈現的確需要「真實」的效果才能加深印象。所以在這邊,我想分析一下電視版比起原著小說,更為出色的橋段安排。

一、原著中的Maud是自從進到荊棘山莊後,直到長大都一直戴著手套──除了進入圖書室要接觸「那些書」,這是她的舅舅為了保護書而需要一雙乾淨、柔軟的手,遂命她日常生活一定都得將手套戴著(我突然想到賭神3的梁詠琪那角色囧)。而電視版中的Maud無論何時則是都帶著手套,當有脫下手套的橋段出現時就又是另一層影像才能呈現的美感和意義了……(兩位女主一的纖纖玉手可真是漂亮白皙吶!)




二、Sue Maud磨牙的橋段,是整部劇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長出尖牙的Maud於原著中的形容是「就像被蛇咬到」般的尖痛(這段對話滿有趣的,建議先看原著會比較有感),接著Sue從縫紉盒中找了一個頂針,為Maud磨平尖牙。看似短暫的過程,映射出雙姝之間的情感交集。在電視版中,由於採取從胸景(BS)轉至兩人的特寫鏡頭,因此觀眾便能馬上感染到這股「眼波流轉,心波盪漾」的動人景象,不得不說除了橋段是原著的經典,連電視版這刻劃得十分到位的鏡頭也是經典!



三、三人河邊寫生的橋段,Sue小睡當中,Maud 作畫時緊盯著Sue。從Maud表情及舉止早已明顯透露出她正發酵的慾望及渴求,好似忘記Rivers 也正在一旁瞧著她。橋段敘述可以很簡單,但情感流洩的收放上卻需要演員高明的表現,這點,Elaine Cassidy做到了。另外,因Maud的注視,一時未察覺手上的油彩筆墨不慎滴下,原著描述的畫筆顏色為黑色,電視版則改作紅顏料:鮮明的紅色更加表達那股蠢蠢欲動的情慾。



四、兩段纏綿的情節描述,我們可以從原著中Sue的視角感覺到她的主動與Maud的「羞澀」;然電視版卻能不經意感受到Maud的「反主動」(我又要稱讚Elaine Cassidy的演技了)。另外,在河邊一段,因Sue偷瞧見Rivers親吻Maud手心的畫面,遂成了纏綿時、為Maud在手掌中「烙下」記號的動作表徵(Sally Hawkins在劇中投入的情感也很出色)。
噢~這裡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吶!

對了,補充一下,關於這兩段情節,我覺得出現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段便是兩人關係的交融點,及Maud的「無意轉刻意」的細膩描寫。第二段是擔心像豺狼野心的Rivers不知要如何對待她,焦慮之下對Sue那股如潮水般的渴望又順勢被挑起,遂猛烈向Sue汲取更多的滋潤;原著是簡單帶過這段的,電視版倒是將這段做了強烈的表達。(這種親密畫面才叫拍案叫絕嘛!實在是很痛恨一堆芭樂劇或好萊塢爛片沒事出現那麼多xx畫面到底是想表達什麼?)





五、MaudMrs. Sucksby 的互動增加不少。原著中,Mrs. Sucksby在說出自己與Maud的關係後,第二章便嘎然而止了;但電視版中,卻另外加入了Maud 得知真相後,與Mrs. Sucksby 的相處及情緒流露,有點藉此緩頰原著描寫Mrs. Sucksby 的模樣吧。



六、其實在末段事件爆發點──也是SueMaud「狹路重逢」的一段,原著把這段詳述得非常冗長,不過在電視版上為求精簡,還特意將兩人的生辰設定在同一日(依稀記得原著中並沒有特別指出兩人的生日時序),以方便衝突點剛好皆為同一天的安排去顯現影像張力。張力的表現當然也得靠演員們的高超水準撐場囉。




七、原著尾段在Sue再次進入荊棘山莊的描寫上,當時其實是大雨滂沱的,電視版呈現的效果則改為和煦的陽光傾瀉於屋內。畢竟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在影像上就得表達出正面、美好的樣子。還有一點,圖書室內地板的那面「手指標記」,電視版的保留也傳達了另一種「跨越」的象徵。




我們說,在寫文章時最需要注重的便是「起、承、轉、合」四個部分的架構,不過電影或電視的呈現卻不盡然是如此,因為影像是帶給人瞬間就得承受的效果展現,故即使是一秒,也須有最好的安排。這也是在影像的表現上,為何老是有「前後呼應」的鏡頭橋段出現。你可能在前面不會記得A,但你看到後頭的B,就會想起為何A要做這樣的鋪陳。電影可以不需要有好的收尾(事實上,現在的電影大多也沒什麼優質的收尾),但不能沒有呼應、反轉的效果情節,這會是影響一個「電影(電視)」和「書本」分隔最大因子。

回到主題,電視版可以讚賞的是,的確有將原著的精神和意境給拍出來,只可惜鏡位和剪接這部份差強人意了些。真要說的話,《Tipping The Velvet》的電視版就好多了(一樣有相反點──就是與原著情節悖離不少啊!)。

有人會說,Maud接觸的那種「內容」物何其多,身邊也曾有好幾位女僕服侍,為什麼就對這新來的、而且早已知道要對付她的「Susan Smith」情有獨鍾呢?我覺得在這點上,部落格「Orange'sReview」板主就剖析得滿精闢的。也許「日久生情」便是她們兩人愛意萌芽的最好解釋,而在我自己看來,也是一種Maud為那些在汙穢環境下成長的另類反抗之表現。感受到Sue帶給她的前所未有溫暖、真摯呵護和懇切關懷,早已忘卻掉原本該進行的「任務」(這點其實兩人都是),亦將世俗拋諸於腦後。Maud所展現出的個人特質,相信會是她那獨特的成熟無畏,以及過人的敏銳心思,才進而擄獲、成為讀者或觀眾們的焦點。



最重要需重複讚賞的部份,當然是劇中兩位女演員:Elaine CassidySally Hawkins精湛的演技表現了。如果仔細看Elaine Cassidy飾演Maud時的每個特寫表情,例如情節轉變前的純真模樣、高傲且睥睨一切的深沈氣息、又或是流露出情慾和掙扎的眼神......你會注意到的是,她那不斷地散發出的幽暗及誘人特質。同樣,Sally Hawkins也成功詮釋她所飾演的Sue,那種既世故(反而遜了Maud的詭譎狡詐)、卻是被蒙在鼓裡的單純心態。不得不說,兩位女演員的表現除了毫不扭捏、令人印象深刻外,收放自如的優異表達方式,也使得觀眾難以忘懷,不愧是英國出色優質的兩名實力派演員。





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畫面。呈現出Maud從不黯俗事,至歷經世態風霜後的絕然面孔,加上設計一旁微落的髮絲造型,以及這套服裝(之前Maud和Sue都有穿過,但Maud穿起來更顯黑暗的一面),乍看欲使人對她保持距離感。

最後,我不多說,《Fingersmith》是一部你需要真正去看過它,才能深深領會到它感動所在的經典之作,在維多利亞時代,很多現代所無法呈現、華麗中又帶有小人物艱困的鮮明年代中,正是一個易於發揮動人故事的最好溫床。不過情節架構可以很好鋪陳,卻不好加以完整描述及呈現,尤其又是要編排一個女同的故事,那又得更加費心於考究與陳述,在這裡,我們不斷看到了作者莎拉華特絲的用心安排及高人一等的文史考察背景,讓不僅是個大時代的精密故事,還是一個浪漫且唯美的代表作,並能再次藉由電視影像方式具體呈現在觀眾面前,作家、劇情、演員三者的相輔相成可說是缺一不可的後無來者之最。

【參考連結】
Fingersmith IMDb資料&評分
Elaine Cassidy IMDb介紹
Sally Hawkins IMDb介紹
Orange's Review

【延伸閱讀】
穿越維多利亞時代的絕美大眾經典文學作──《Fingersmith》原作+電視版有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