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繼續談談電視版。電視版播出長度僅有三小時(於BBC播映時分成三集,發行DVD時變成兩集並保留三集版一些未出現的片段),真正說起來,的確難以與原著詳細的故事鋪陳相比,但要在短短三小時內演完一個多年鋪陳的故事實在有些太強求,且畢竟電視版拍出了自己獨立的特色出來,加上兩位女主一的發揮得宜,直至今日仍讓人記憶猶新,光是這點就很不容易了。
(下面沒有大破,但有小雷)
雖然電視版影像與劇情發揮的程度有限,然有幾個地方的呈現的確需要「真實」的效果才能加深印象。所以在這邊,我想分析一下電視版比起原著小說,更為出色的橋段安排。
噢~這裡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吶!
對了,補充一下,關於這兩段情節,我覺得出現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段便是兩人關係的交融點,及Maud的「無意轉刻意」的細膩描寫。第二段是擔心像豺狼野心的Rivers不知要如何對待她,焦慮之下對Sue那股如潮水般的渴望又順勢被挑起,遂猛烈向Sue汲取更多的滋潤;原著是簡單帶過這段的,電視版倒是將這段做了強烈的表達。(這種親密畫面才叫拍案叫絕嘛!實在是很痛恨一堆芭樂劇或好萊塢爛片沒事出現那麼多xx畫面到底是想表達什麼?)
對了,補充一下,關於這兩段情節,我覺得出現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段便是兩人關係的交融點,及Maud的「無意轉刻意」的細膩描寫。第二段是擔心像豺狼野心的Rivers不知要如何對待她,焦慮之下對Sue那股如潮水般的渴望又順勢被挑起,遂猛烈向Sue汲取更多的滋潤;原著是簡單帶過這段的,電視版倒是將這段做了強烈的表達。
我們說,在寫文章時最需要注重的便是「起、承、轉、合」四個部分的架構,不過電影或電視的呈現卻不盡然是如此,因為影像是帶給人瞬間就得承受的效果展現,故即使是一秒,也須有最好的安排。這也是在影像的表現上,為何老是有「前後呼應」的鏡頭橋段出現。你可能在前面不會記得A,但你看到後頭的B,就會想起為何A要做這樣的鋪陳。電影可以不需要有好的收尾(事實上,現在的電影大多也沒什麼優質的收尾),但不能沒有呼應、反轉的效果情節,這會是影響一個「電影(電視)」和「書本」分隔最大因子。
回到主題,電視版可以讚賞的是,的確有將原著的精神和意境給拍出來,只可惜鏡位和剪接這部份差強人意了些。真要說的話,《Tipping The Velvet》的電視版就好多了(一樣有相反點──就是與原著情節悖離不少啊!)。
▲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畫面。呈現出Maud從不黯俗事,至歷經世態風霜後的絕然面孔,加上設計一旁微落的髮絲造型,以及這套服裝(之前Maud和Sue都有穿過,但Maud穿起來更顯黑暗的一面),乍看欲使人對她保持距離感。
最後,我不多說,《Fingersmith》是一部你需要真正去看過它,才能深深領會到它感動所在的經典之作,在維多利亞時代,很多現代所無法呈現、華麗中又帶有小人物艱困的鮮明年代中,正是一個易於發揮動人故事的最好溫床。不過情節架構可以很好鋪陳,卻不好加以完整描述及呈現,尤其又是要編排一個女同的故事,那又得更加費心於考究與陳述,在這裡,我們不斷看到了作者莎拉華特絲的用心安排及高人一等的文史考察背景,讓不僅是個大時代的精密故事,還是一個浪漫且唯美的代表作,並能再次藉由電視影像方式具體呈現在觀眾面前,作家、劇情、演員三者的相輔相成可說是缺一不可的後無來者之最。
【參考連結】
Fingersmith IMDb資料&評分
Elaine Cassidy IMDb介紹
Sally Hawkins IMDb介紹
Orange's Review
【延伸閱讀】
穿越維多利亞時代的絕美大眾經典文學作──《Fingersmith》原作+電視版有感(上)